花蓮有機好農(三),花蓮市/壽豐

2020 年 11 月 27 日

花蓮市有機好農✨

 

1.花蓮好生活農業勞動合作社

陳正昇畢業於台大農藝所,專長是作物遺傳與育種,現致力於生產有機的國產豆,栽種的作物主要是雜糧和稻米。

畢業後,陳正昇一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,具有深厚的實作與理論知識。喜歡東部生活的他,選擇在壽豐跟大學學弟合力栽種有機作物,並與在地青農合作,成立花蓮好生活農業勞動合作社。以這個平台整合資源,希望合作社的團隊成員可以共同穩定生產,進而提升銷售以及加工品的穩定度。

陳正昇原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擔任助理研究員長達六年時間,擔任育種、作物改良等工作。為了達成人生更大目標,他自改良場離開,並自己開始有機耕作的務農生涯。

 

2.一葉小農

早期溫室使用的是黑網,溫度會聚集在上方較難排出;後來廠商推出白色的網子,較能吸光並加速作物生長。夏季的作物補水是一大學問,夏天有機蔬菜的損耗率頗高,今年7月份花蓮持續高溫,損耗率高達50%。

目前的銷售通路包括營養午餐、市農會超市,以及全聯的農家直採專櫃。

之前他曾到台北希望廣場擺攤,讓他擁有一批忠實顧客,常會請他栽培他們想要的特殊蔬菜,像是冰菜等稀有蔬菜。

📍訂購專線: 0956-088-808

 

3.德福有機農場

今年76歲的康天德,從農資歷超過60年,從小就在自家的農地裡走跳至今。儘管德福有機農場「家傳」時間流長,但是因為政策的關係,幸運地將農田受到農藥汙染的程度降到最低。

康天德猶如一本「台灣有機史」的活字典,至今仍保有相當多傳統農作的經驗智慧。他歷經早年肥料由糧食局配給的年代:有錢未必買得到肥料,完全按照面積配給,多一包都不給,農民用肥料像煮菜撒鹽花,只能省省用。即使後來肥料開放自由買賣,東部受限於交通,肥料取得不易,故而又比西部更晚使用。

直到民國86年,改良場找上農民,表示台灣加入WTO之後,農民可能拚不過國外農產品的低價競爭,建議農民改為有機種植提高競爭力,否則很難生存。在政府大力推廣的前三年,農民們都百般猶豫不敢投入,畢竟使用農藥都未必種得起來,不用農藥豈不損失慘重?多次開會溝通皆無法取得共識。

後來改良場找上康天德,表示有意願參加的已有5公頃,希望他能加入,讓一個班至少有10公頃來操作,於是康天德答應投入自己全部的田加入有機行列。德福有機農場在民國87年與一群有志者擔任先驅,成為第一批有機示範農田。

📍粉絲專頁:https://reurl.cc/j5R3oy

📍聯絡專線:0921-171519

 

壽豐鄉有機好農✨

 

4.Copong堤岸原民園

在台灣各地的角落,有一群人艱辛地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耕耘土地。農人看天吃飯本已相當辛苦,採不施用農藥的有機種植方法更是非常不容易。吉安青農吳宏偉在花蓮木瓜溪橋旁堤岸的壽豐鄉志學村,與妻子、母親共同經營「原民園農場」,栽種過程中皆不使用農藥、化肥或生長激素。

吳宏偉是在 2014 年回鄉投入農事近六年。務農的生活相當辛苦,儘管經濟上不若當工程師時寬裕,但吳宏偉表示務農後,吃到的是來自大地的甜美,天然健康,簡樸的生活得到的是真正的快樂。小農間互相鼓勵共同合作,也使心靈相當豐滿,儘管改變之路不容易走,但吳宏偉表示,土地的回饋值得他繼續堅持下去。💪

📍粉絲專頁:https://reurl.cc/pyXza8

📍購買連結:https://reurl.cc/d58EQg

 

5.純青農場 

想讓我們下一代小孩,吃正確有機的食物,留下生態平衡,永續身體健康!

成立到現在,花了九年的時間用有機耕種來改善土質,把輪作的不同作物殘渣打入田裡,提供新的養分增加微生物,微生物再將有機質分解為腐植質,讓作物吸收。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從比較溼黏改變為鬆軟,排水透氣性都更佳。

剛開始種植的時候,花蓮壽豐豐田只有自己在種有機黃豆、黑豆、有機米。後來為了能有多樣性雜糧輪作,讓土壤地力更好,於是開始將主力轉向種植技術跟資金門檻比較高的 黑芝麻,搭配其他有機作物,例如:紅薏仁、綠豆、紅豆、米、黑米 等等,用有機雜糧產品的多樣性,吸引顧客搭配購買,以求農場的永續經營。

📍粉絲專頁: 純青農場

📍購買連結:https://reurl.cc/yg6vlM

 

6.小雨蛙有機生態農場 

十多年來,陳威良在政府輔導以及業者的努力之下,朝向有機與友善的方向發展。現在壽豐新三寶:「有機農業、台灣玉、龍蝦」,成為吸引遊客的最愛。

在有機農業方面,多年來壽豐鄉從早期大量噴灑農藥到逐年慢慢改善,現在清澈可見小魚的水溝、低空飛翔的蜻蜓、幾乎全年可見的螢火蟲、營造蛙類與鳥類的棲地,在在顯示友善的環境回來了。🐸

📍粉絲專頁: 小雨蛙有機生態農場

📍網站:https://pse.is/wbtyz

 

認識更多花蓮有機好農👉有機花蓮粉絲專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