割捨不掉的情感,只好硬著頭皮接下
張明欽是農四代,從小和弟弟最討厭寒暑假,田裡幫農不是熱到爆,就是冷到炸。原本兩人都不打算接下父親的棒子,但父親中風後,仍然每天要求母親推著輪椅巡田,那種割捨不掉的情感,他只好硬著頭皮接下。
有機種植很難追求產量,結果他第一年一分地只收成不到慣行農法的三分之一,在豐年祭上立刻成為親友的笑談。還好第二年開始,漸入佳境,母親才慢慢接受;同年,開始成立「吉畝奈秧農園」這個品牌。
改變耕作邏輯,讓土與作物生生不息
張明欽認為有機種植並不難,只差在種植、施肥時間的調整,甚至算不上是新農法,只是回歸阿公那一輩的種植方式而已。在務農之前,他已經參加過很多農改場課程,也是農民學院第一期學生。種植過程中和媽媽在觀念上有許多摩擦,讓他不斷在慣行和有機之間比對思考彼此的耕作邏輯,甚至不惜以慣行下肥的時間,證明慣行種植後才下肥的方式,更容易產生稻熱病及蟲害。
目前張明欽防治害蟲的方法是採取迂迴策略,利用休耕轉作閃避害蟲期。例如第二期水稻種植期,正好會碰上二化螟作亂的時間,這時乾脆讓第二期稻米休耕,改種黑豆。一期稻結束時灌水,讓土壤缺氧,逼走害蟲;另方面又藉水將水稻殘株分解,化為黑豆的養份。此時,土壤趁勢乾燥還原,再回復到適合種植水稻的狀態,而黑豆採收後的殘株,又會成為下一期水稻的養份。這個安排不但讓土與作物生生不息,還創造出黑豆另一項亮眼的收入。
原本只能餵雞的碎米意外走紅
由於張明欽是採取日曬乾燥米,容易產生「胴裂」,碎米率高達五成以上(比用烘穀機高二成)。早期碎米沒人要,只能淪為雞飼料,雞吃不完時,就送一些給親友顧客回去煮粥。
不但熬粥時省瓦斯,還特別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小孩,或是罹患重病的病人。沒想到碎米意外在顧客間爆紅,都說因為用心有機種植,煮起來的米特別香,現在大家到他家串門子,一進門總高聲詢問:還有碎米嗎?
或使用Email登入
還不是會員?註冊帳號或使用臉書快速註冊
用 Facebook 登入